台灣最近對於資訊視覺化及新聞圖表的風氣越來越興盛了,想來也是極好的事。繼去年邀請國家地理雜誌的設計總監Juan Velasco來台後,今年林照真老師又邀請了紐約時報的Archie Tse來台授課,相信對台灣新聞界會有不同的刺激。
在國外通常是越專業的報紙在新聞圖表上投資越多,其中最厲害的當屬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從紙本圖表開始就已經引領全球報業,不管是形式上的創新或者敘事方法的多元,都在在顯示王者風範,不論在SND或者Malofiej都得獎無數,也是我一直想要學習的對象。之前雖然從很多資料大概得知紐約時報的新聞圖表產製方式,但都只是非常片面的資訊。
這次Archie Tse來台,安排在許多大學與媒體演講。我因為工作時間有點忙,所以無法每個學校的演講都去聽,感謝聯合報願意收容我,所以我是去聯合報旁聽。這次Archie Tse在大學的課程題目分別是「有關視覺圖表與互動新聞的個案研究」、「視覺圖表如何改變我們報導的方式」、「網路時代的資訊設計」及「有關視覺圖表與多媒體的有效使用」,但我想講的內容大體上應該跟我在聯合報聽到的差不多。
過去幾年我聽了很多新聞圖表大師的課,但實際上很少課程真的在講圖表怎麼畫,第一次2009年在重慶聽到的是最基本的視覺新聞報導,2011年去上海我最大的收穫是如何用全媒體(但還是紙本)來報導新聞,這次對我意義比較大的,是如何結合資料、科技與設計來報導新聞,對於一個實際在從事新聞圖表教學、當過文字記者、曾經利用網路來處理新聞、經營過網路新聞平台的我而言,Archie Tse這次根本就是來傳福音的,同時也展現了紐約時報利用網路科技報導多媒體新聞如何再次領先全球網路媒體。
他這次來台灣介紹的新聞圖表,原則上都是紐約時報的作品,本來就公開在網路上,他另外有整理出主要介紹的案例放在Delicious上,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以下是我主要的心得,圖表繪製或資訊呈現那種基本的我就不講了:
沒有資訊,就沒有圖表
紐約時報在報導911新聞的時候,那個積累的功力真的是嚇死人,在台灣真的不太可能這樣處理新聞。而且繪製圖表之前,是真的有大量的資料表在背後支撐。
圖表中心自行收集資訊
這是我原本私下問的問題,不過他後來希望我公開問。原則上紐約時報圖表中心是自行收集數據與資料,如果是很複雜的數據,另外有資料中心協助。我聽過所有的新聞圖表課,新聞圖表中心雖然也把採訪與寫作放到自己的工作項目中,但資料原則上來自於第一線的記者,有必要時才自己採訪,但紐約時報又往前跨一步了,看起來是新聞圖表中心自己負責資料收集與採訪,並不仰賴文字記者。Archie Tse的說法是因為文字記者很難知道最後資訊會被如何呈現,不如圖表與多媒體的製作者自己收集來得快。他們的同事中有大約20%具備統計軟體與資料庫的能力,所以可以自己收集、分析。
知無不言,言無不知
他講這個的時候我其實很感慨,因為在上海聽Juan Velasco的課的時候他也一再強調這一點,國家地理雜誌因為已經100多年了,又有這麼多讀者,所以絕對不能犯錯。而Archie Tse的說法則有一點不一樣,他認為如果這個媒體的聲譽是來自於信任,那麼記者與媒體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能寫出來也不能畫出來。紐約時報只會報導紐約時報 可以查證並確認的內容,他舉了這個深海油井漏油為例,雖然紐約時報也有能力製作3D的動畫,但描述原油洩漏時就只有標示油路,而不會採用3D動畫的方式把油畫出來。油井員工逃生也只有繪製路徑,而不會放一個小人在油井上面揮手呼救然後跑來跑去。
新科技應用在對的事情上
這點我感慨很深,工具是中性的,落在什麼人手上則會有不同的應用。動作擷取系統沒有什麼了不起 的,黎智英的動新聞把動作擷取器放在演員身上,然後快速產生模擬強暴、偷竊、打人等動畫並以此為傲。紐約時報的動作擷取器是放在指揮家與奧運選手身上,讓 讀者看到指揮家的手勢或了解體操跳馬選手在短短的幾秒鐘,如何做出最困難的Amanar跳然後獲得金牌。紐約時報也將網路技術用在版面呈現上,Archie Tse介紹的Snowfall專輯(拜託務必點看看,還有這一頁The Descent Begins也很厲害),今年才剛獲得SND的Best of Digital Design獎,就是利用大量網頁前端的技術來改善多媒體報導的一個精采範例。

紐約時報利用動作擷取器來捕捉體操運動員的移動,說明跳馬最難的Amanar跳如何完成。
不斷創新呈現方式
紐約時報每一次的選舉都會嘗試新的結果表現法,而且一直試圖用更好的方法讓讀者理解選舉背後的故事。我也是從2000年開始觀察美國處理選舉新聞的方式,他說的跟我的觀察一樣,紐約時報確實一直走在前面。
使用者參與
紐 約時報的互動圖表從以前就開始很重視使用者的參與,這個我從Juan Velasco那邊已經聽過一次,但這次因為有實際的小Workshop,所以從Archie Tse的評圖就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很希望讀者能夠在故事中投射自己,而網路多媒體報導又特別適合讓讀者看到他處在故事中的何處。
後勤扎實
紐約時報當初要派他去伊拉克採訪前,竟然還安排了「軍訓課」,讓他知道武器與彈藥實際上長什麼樣子,殺傷力如何,也安排了實際的逃生與救生課程。他的投影片標題是「Preparing for The worst」。
這次聽完之後,我最大的心得是,雖然紐約時報視覺化與多媒體的功力很強,但徒有技術也沒有什麼用,而且懂技術的人有錢不難找到,只有同時把故事說對與把故事說好的強大信念,才是他們產出極致作品的最大關鍵。